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讓台南成為流動的藝術現場!杜昭賢:「我讓藝術走進街道,讓你不得不看見。」

讓台南成為流動的藝術現場!杜昭賢:「我讓藝術走進街道,讓你不得不看見。」

走進台南,你很難不注意到這城市充滿了飽滿的藝術能量,從街上的畫廊、海安路上的裝置藝術、漁光島藝術節,甚至是巷弄轉角一隅的壁畫,藝術已經在這座城市開枝散葉,而種下種子的就是台南最重要的藝術策展人杜昭賢。

已老的青年都還記得,多年前的那陣子大家琅琅上口「爆破中國城」的事。在海安路面向中正路的路底,這座誇張巨大的中國風商城甫完工,極其熱鬧囂俳(hia-pai),卻因為海安路拓寬計畫,又快速落魄成為都市的暗角。這座城流氓似的蹲在路口,向想發展的或想留下的兩方人索討代價,痛苦的交通不便、街區發展的停滯、都發議題卡死,拿它沒轍的心情鬱卒得「想爆炸」,不少拆除的聲音激起保留的反彈,於是陷入了僵局。

為了解套,當時台南發生了一件憑空而來的事件,由建築與藝術界共同推動「海安路藝術造街行動」鬆動了緊張氛圍。身為運動核心的策展人杜昭賢,全程參與這場街區運動,並以藝術介入重要城市活動,持續投柴加薪之下,使藝術造街的精神狂燒全城,塑成了今日的台南。

2011年,攝影家郭英聲以台南孔廟紅牆上的窗,如時空挪移般,為海安路也開了一扇窗。2011年,攝影家郭英聲以台南孔廟紅牆上的窗,如時空挪移般,為海安路也開了一扇窗。

經濟起飛下的藝術市場

談起台南近二十年的藝術發展,杜昭賢歷歷在目,自己成長年代的台南尚不時興美術館,她記憶中小時候最「藝術」的場域,是去台南公園參加寫生比賽,以及所讀的永福國小有位畫家老師陳輝東創辦的美術教室。這是她生命首次與藝術的接觸。

由於杜昭賢出身珠寶商家庭,從小受父親影響,對於美的事物有自己的一套鑑賞。「他常說多看寶石可以吸收『寶氣』、薰陶眼光,所以從小我就會去注意美的所有事情,工具店、雜貨店、五金行對我來說像是展場一樣,看到圓形的紙燈、草鞋、掃帚也不知是否有禁忌,全買回來布置自己的房間。」

為了滿足自己喜歡買哩哩扣扣的購買慾,長大後的她開了家飾店。為了要幫客人布置,她經常要上台北買漂亮的複製畫或是海報裱框,一次採購要看上百張作品;也因為複製畫看久了沒感覺,漸漸喜歡上藝術品原作,由於對藝術的興趣,轉而經營畫廊。當時她所開的「世寶坊」是台南的第二家畫廊,也是台南藝術經濟的開端。

我把藝術丟到你面前!

從商業面向經營藝術是辛苦的,杜昭賢夢想在藝廊內辦各種生活講座,把藝術氣息植入心愛的城市,可惜努力並不成功,她不得不放下。為了重新出發,杜昭賢跑到舊金山藝術大學進修,她在這座城市看到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SFMOMA)街區的公共藝術、在閒置空間裡開起的藝術中心……所謂藝術不是閉門造車,還能以滲入「實用」領域,與城市緊密同步呼吸。

2003年左右,知名策展人張元茜與杜昭賢在研討會上,提出於民權路「藝術建醮-歷史街區地景藝術再造計畫」,台南市都發局局長找上杜昭賢與台南二十一世紀發展協會,討論出以藝術發展城鄉新風貌的方案,開啟了藝術介入街區的實驗。當時的杜昭賢想,藝術可以改善環境,為居民解決街區乏人問津的問題,又可以把創作與表演黏在一起放在街角,直接進到市民的生活裡,成為美學的學習平台,她說,「你不來藝廊沒關係,我就讓藝術走進街道,讓你不得不看見。」

破開建設黑暗期的光芒

海安路黑暗期策開的藝術造街,面對城市最不堪的一面,大批開腸破肚的房子,披著不成體統的裝潢,遮掩不住穿出的鋼筋與管線,工程宛如戰事留下的煙硝餘燼,燻痛了大家的眼睛。而杜昭賢卻把破屋當畫布,請藝術家來創作。當時最有名是初出茅廬的建築師劉國滄,他在剖開立面畫上透視線,以工程圖紙靈感的《藍曬圖》連結起空間與歷史記憶。強烈視覺感的作品一下吸引大量關注,不少人前來朝聖,一時間海安路起死回生,成了台南的熱點。

海安路藝術造街活動是「海安街道美術館」的起點,第一代的「藍曬圖」由建築師劉國滄在2004年創作,如今已回歸成一堵白牆。

不久,由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策起的「老屋欣力」在台南各地展開,而海安路以及周邊的房子更是「老」得無人能出其右,是許多老屋創業者的舞台,有名的廢墟酒吧WIRE破屋、打開聯合設計的怪獸茶鋪、一直延伸到不遠神農街的57藝術工作室、76藝文空間、黑蝸牛工作室,複合藝文功能的商業與非商業空間在青年創業潮的推力下,漫入台南的大街小巷,往後又有草祭二手書店、佳佳西市場旅店、飛魚記憶美術館……而杜昭賢自己也在友愛街上修復舊建築成立加力畫廊InArt Space,以及之後在民權路上開的B.B.ART,也是1940年代的美利安洋品店活化而成。

當年她在舊金山所見的另類藝術空間,真如所盼,也在台南落實了。

藝術與城市分不開的跑趴

1997年,由已逝的成大都計系教授姜渝生發起的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進行許多關懷城市環境的行動,當時為拯救台南市樹發起的「鳳凰1000—重建鳳凰城計畫」,在遊行裡,杜昭賢也偷偷地「藝術介入」突發奇想找來藝術表演者張永村打頭陣,並拉了在地的鳳凰城車隊來贊助,一排計程車插上「我愛鳳凰」旗幟浩浩蕩蕩遊街,使市民發起的運動登上新聞版面,被全國所關注。

利用藝術手段來處理難解的議題,似乎成了這座城市自體更新的一種方式。2007年杜昭賢所創辦的「都市藝術工作室」就是著重以藝術能量改變城市風貌為宗旨,還有2010年由「禹禹藝術工作室」以鹽水月津港為舞台策劃的另類燈會,成為「月津港燈節」的前身,後來都市藝術工作室以環境藝術的概念進行,創造出藝術品牌的燈節;2014年安海里與藝術團體「水色1214之間」結合,為改善台南運河環境所發起的「水岸藝術節」;以及2017年都市藝術工作室接下的「漁光島藝術節」,為荒廢近三十年的海島找到安棲的新定位,發展出「藝術在一座小島」的概念。

由「禹禹藝術工作室」以鹽水月津港為舞台策劃的另類燈會。由「禹禹藝術工作室」以鹽水月津港為舞台策劃的另類燈會。

談到漁光島藝術節的策畫,杜昭賢其實也導入海安路的經驗,從田野調查爬梳地方,深入理解島民的需求與擔憂、反對與贊成等意見,擬定出低調融合現場環境的地景藝術,使漁光島在藝術及人流活絡地方的同時,維持「祕境」的氛圍感,不偏離小島生活的本質。

漁光島藝術節2023葉海地〈透明夢〉。漁光島藝術節2023葉海地〈透明夢〉。

全城都是藝術的伸展台

在台南,藝術與城市地景成為分不開的一個名詞。為培育新銳藝術家,台南市政府在2013年開始舉辦的「臺南新藝獎」,每年公布得獎展也串連多家藝廊展出,使看展成為藝術跑趴,緊密連結城市。

站在新生的河樂廣場回看,純白色遺構包容城市脫胎時期的黑歷史,昔日造街運動熄火了嗎?其實不。都市公共建設仍有許多不完美之處需要藝術介入,像是建設完成的海安路,因為地下停車場需要設置11座巨大的通風塔,這又成了藝術家的新課題。

2005年杜昭賢接下「街道美術館」的新任務,請來梁任宏、游文富、曾瑋、林建榮等多位藝術家為通風塔打造藝術裝置,至今(2024)年7月海安街道美術館2.0融入更多互動式新媒體藝術,街道已然成為常態性的藝術伸展台。

「沒有藝術環境,但我們可以塑造。」杜昭賢想的「藝術」定義很大,那不只是掛在畫廊的牆上,而是存在都市的任何角落,一棟房子、一棵樹木、一條運河都可以納入藝術的討論。在台南,所謂的「藝術現場」是沒有四方之牆的,那是往都市環境議題所在處流動的一股能量。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更多關於台南新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李佳芳 攝影/Emma SY Wang 編輯/ DOMINIQUE CHIANG、鄭旭棠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文字/李佳芳
  • 攝影/Emma SY Wang
  • 編輯/ DOMINIQUE CHIANG、鄭旭棠
  • 核稿/高麗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