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專訪《越南現代小說選》譯者羅漪文——讓文學成為越南與台灣的橋樑

專訪《越南現代小說選》譯者羅漪文——讓文學成為越南與台灣的橋樑

台灣與越南的關係比我們想像中更緊密,卻又疏離。當越南已是台灣第二大的移民工族群,台灣人對「越南文學」卻仍一知半解。今(2024)年4月,春山出版推出《越南現代小說選》,提供台灣讀者認識越南文學的有力起點。這是台灣第一本由越南文直譯的小說選集,邀請曾獲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台北文學獎年金類首獎的作家羅漪文選譯。她是近年越南文學在台灣的重要引薦者,而文學,也是她對於土地與離散的永久關懷。

羅漪文是在西貢長大的——她仍習慣稱胡志明市「西貢」,那時越戰剛結束,民生狀況慘淡,入夜後城市經常因為宵禁或缺電而沒入黑暗,偶爾運氣好路燈有亮,羅漪文便挨在昏暗的燈光下寫作業。

戰後的西貢沒什麼娛樂可言,除了和阿嬤去看戲曲,羅漪文最大的嗜好就是在家裡讀書,她讀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讀共產黨推崇的魯迅,或越南本地的文學作品。能安穩讀書是父母在動盪時代儘可能給孩子的庇護。當時政府對人民施行嚴密的政治控制,有許多前南越政權或美國支持者遭到關押或進行勞動改造,母親時常抱著羅漪文在沒有燈光的夜裡睡覺,恐懼公安會突然登門查檢。

有一次,公安真的推門進來了,在衣櫃找到兩百元美金,一聲不吭地帶走做記者的父親,連審判都沒有,便關進勞改營七年。直到1986年越南政府實行革新開放(Đổi mới),展開一系列經濟政策上的調整,為向國際社會展示「改革」誠意,才終於釋放先前絕大部分的勞改犯人。

父親回家的五年後,他們一家離開越南,來到台北木柵。

羅漪文於台中東協廣場。

遁逃盆地

木柵自1970年代起陸續安置了許多來自「赤化」地區的越南難民,是眾多越南移民彼時的居住地。羅漪文一家來到這座城市時,她13歲。但在這座遙遠海島等待他們的,並非幸福美滿,從農業社會的越南進入到資本主義台灣,移民家庭必須花費很大的心力去適應新生活。

如父親曾是記者,來到台灣卻只找得到大樓保全這類「移民性質」的工作,原本在越南只需上半天課的羅漪文與妹妹,也立刻就被拋入升學主義的高壓教育環境中。一家人為各自的生活早出晚歸,夜深時才小聚,「他們(父母)在台灣的生活是小心翼翼的,不敢交朋友也不敢去哪裡,因為其實也沒有錢。」羅漪文還記得,全家人僅有的樂子不過就是周末上一家好一點的簡餐店吃飯而已。

或許語文天賦較高的緣故,來到台灣後羅漪文幾乎沒遇到語言上的隔閡,她在越南時便身處必須同時講越南話、潮州話、廣東話和華語的家庭環境。老師見她國語成績好,便建議她大學志願填中文系。沒料到就在清華大學中文系念到博士班畢業,畢業後還在學校當起老師。

在文學這件事情上,還有一位對她影響深遠的前輩——台灣散文家王鼎鈞。

王鼎鈞是出身山東省的流亡學生,在中日戰爭時一路從家鄉逃亡至台灣,而他圍繞離散與戰爭苦難的書寫主題正巧與羅漪文的生命經驗相互重疊,「我知道他在講什麼,可以想像那個奔波和難以抉擇,到底要往南走還是往北走?——對中國人來說往北走就投共嘛,往南走就是要跟來台灣——然後為了逃難,所以把家裡的東西全部拍賣掉去換旅費⋯⋯哇那個我理解。」且羅漪文傾心於王鼎鈞乾淨的文風,自認文筆不靈光的她曾認真分析其作品,學習如何將句子寫得簡練、漂亮,「所以才說他有點像我的中文老師。」

攢了點錢後,羅漪文的父母在木柵的市場租下攤位,販售各種東南亞食材與雜貨。羅漪文與妹妹偶爾會到店裡幫忙,在窄仄的攤位上,她見證了整個文山區移民族群的流變:從最初的越南華僑,到遠嫁的南越女人,北越男人,最後是印尼和柬埔寨人⋯⋯隨著東南亞族群越發多元,架上的商品也就越發豐富。

位於台中市中區的「小夏天petit été」是羅漪文最喜歡的越南餐廳之一。位於台中市中區的「小夏天petit été」是羅漪文最喜歡的越南餐廳之一。

在台北盆地邊陲徘徊多年,越南的生活已經如昨日夢境。羅漪文後來將那些對夢境的覓索寫成文字:「實不相瞞,我忘記了很多,忘記了西貢人行道上百年老柚木飄落的翼果,郊區綿延到地平線的水稻田,也忘記了詩意的鄰居於清晨之際扯起嗓子高唱戰時情歌,山稔花啊山稔花,山稔花一般的紫色⋯⋯」

這篇〈在盆地邊邊上〉,在2006年獲得了第八屆台北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

過去,羅漪文的生活單調封閉,每天來往校園與住家之間,交談的對象也幾乎只有同學和老師。2008年,她利用課餘時間到《四方報》擔任編譯志工,才開始真正踏出學院外的世界。

《四方報》是一份涵蓋越、泰、印、柬、菲五種語言的刊物,編寫台灣與東南亞當地新聞,旨在連結台灣四面八方的移民與移工。羅漪文跟隨編採團隊深入田野,接觸到許多擁有各自複雜背景、欲望、哀愁、矛盾的小人物,否則她過往認識其他移民工的管道,僅有家裡的雜貨店,或經常將他們視為「社會議題」的若干台灣媒體。而《四方報》的田野經驗也牽引著她,在畢業後與電影策展人游惠貞一起工作,並著手進行一部關於越南移民工「司法通譯」紀錄片的個人計畫。

小夏天餐廳的老闆因為熱愛越南文化,特別在越南學了料理,羅漪文說這裡與她在越南當地吃到的味道幾乎一模一樣。圖為小夏天的「蔬食湯河粉」。

起初羅漪文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東南亞移民會去擔任司法通譯這樣的角色?她想拍下他們背後的故事,為了蒐集更多資料,羅漪文報名了司法通譯協會的培訓課程,不過課上到一半,才知道要以該職業作為紀錄片主題根本行不通——所謂司法通譯,是指在法庭或偵查庭中協助語言不通的被告進行翻譯的人員,而刑法案件偵查不公開,是不能進行拍攝與錄音記錄的。計畫告吹,羅漪文卻沒選擇退課,而是繼續與東南亞的新住民姐妹一起學習,並通過考試、取得證書,在2016年入行成為兼職的司法通譯。

雖然紀錄片沒拍成,但她後來以一種融合個人成長背景、觀察細緻的散文形式記錄下擔任司法通譯的見聞,並在2024年拿下第24屆台北文學獎年金類首獎——這本《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一出版便迅速受到大眾注目,羅漪文也終於以作家的身分正式出道。

作為越南語司法通譯,羅漪文絕大部分的案源是在台灣打黑工的非法外勞,「所謂『非法外勞』,常常讓人誤以為勞工們做了什麼殺人、放火、搶銀行之類的不法勾當。」她在書中寫道,「其實他們大多數只是想要換合適的工作,多加班,多存點錢寄回老家而已。」開始頻繁進出警局與司法單位後,她才明白為什麼許多移工要鋌而走險去打黑工——在台灣,合法勞工薪資約落在2萬5千元至3萬之間,逃跑後卻能在黑市找到3萬至4萬的工作,而他們在家鄉多數有龐大經濟壓力需承擔,加上台灣法令對移工並不友善,或仲介抽成費用高、雇主壓榨⋯⋯這些原因都使得失聯或非法兼差的東南亞移工不斷增加。

羅漪文也接觸過犯下毒品罪的年輕移工,或無意間涉及跨國人口販運的青樓女子。藉由這份兼職,她希望可以協助同鄉人跨越語言隔閡、向司法單位清楚表達他們的意思,但司法通譯並非律師,實質上他們是服務司法系統工作,所以必須謹慎維持中立。

小夏天餐廳一隅。

書中開頭便寫道,一位年輕人被帶進收容所前突然拉住了羅漪文的手,哭著要她替自己說情,專勤人員看了趕緊喝斥:「怎麼可以拉通譯老師的手!」羅漪文愛莫能助,整夜沒法將那樣的景象從腦裡揮去。

擁有兩種語言及文化背景的羅漪文,成為一座關鍵的橋樑。在橋的另一端,她也希望更多台灣人能理解越南移民工的故事,以及他們原鄉的歷史與文化,如曾在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舉辦過介紹越南文學的系列活動。這些經歷,讓出版社找上她參與《越南現代小說選》的編選與翻譯。

越南文學的形貌

根據移民署與勞動部資料,截至今(2024)年3月,台灣共有117,305名越南配偶(僅次於中國配偶)、262,957名越南移工(僅次於印尼移工)。當他們為社會貢獻了重要勞動力、飲食文化已滲入大眾日常生活,甚或新住民二代也成為這座島嶼的未來希望時,台灣人卻對「越南文學」一知半解。

然而文學是認識一片土地最深刻的方式。春山出版的《越南現代小說選》於2024年4月正式發行,這是台灣第一本由越南語直譯的小說集,收錄的六篇作品由羅漪文選譯,呈現從法國殖民、土地改革、越南戰爭到革新開放等不同時期的越南人精神面貌,歷史跨度70年,涵蓋北越與南越、男性與女性作家。

「越南在近現代遭遇非常多的磨難,各種殖民、各種戰爭⋯⋯所以他們是很堅韌的,可是同時又很糾結,又很混搭、融合,喜怒哀樂非常地鮮明,同時情感也非常地細緻⋯⋯」羅漪文試圖以語句描繪出越南文學的形貌,一番摸索後,最後決定將話收束在這:「對我來說,越南文學是一種非常細緻的人類情感圖譜。」她舉例,如越南語有非常多種形容詞,這使譯者很難從中文裡直接找到一個形容詞去對應,必須擴寫成較長的描述,而多樣的形容詞也顯示出越南人對於大自然、人類的觀察非尋常之細膩。

《越南現代小說選》。

越南文學的另一重要傳統是「對女性的關懷」。這源自於越南18世紀的長篇敘事詩《金雲翹傳》,女主角王翠翹為了救父親與弟弟,遭受到各種不幸的摧殘,「王翠翹有一點點像是越南的女兒。」羅漪文說,《金雲翹傳》因寫下許多對女性的同情和理解,影響後世作家投入類似主題,感謝母親或姊姊為家庭的犧牲奉獻,可羅漪文也強調:「當然這是指文學,跟它現實中對女生有沒有公平是另外一件事情。」

《金雲翹傳》是越南古典文學的代表作,因為被中國統治長達千年,越南古典文學不論在形式與內涵上都受中國文學影響深遠。越南的現代文學則始於1885年法國殖民後,社會進入現代化,被迫逐步廢除漢字與儒學,西方的文學作品也上岸越南,改變文人對於寫作的想像。在《越南現代小說選》,便可清楚看見越南文學在受到歐美文學的刺激後,從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再到超現實主義的變化歷程。

越南文學長期以來極少受到台灣出版界青睞,大多必須先經過歐美市場的肯認才會引進台灣,也因此「文學」幾乎不在台灣人對於越南形象的構建當中,「只有河粉、春捲、外配、勞工、越戰⋯⋯或者是噢,他們很窮。」但越南有很多美麗的文學作品,這是羅漪文當初之所以在燦爛時光書店介紹越南文學的初衷,「尤其大家會覺得越南是『小中國』,不是的,越南是一個混搭文化,有美國、法國、俄國或中國的元素,然後又很在地化,他們很擅長吸收外來的元素然後融合創新,這你去當地看就會感覺到。」

這樣「混搭」的特質顯現在越南的歷史與文學上,又好比一碗越南河粉,其實是中國南方米食、法式燉湯與越南香料結合的產物,如今反而成為散播該國文化魅力至全世界的特色菜餚。

無盡的工廠

書中,羅漪文最喜歡的作品是阮玉四的〈無盡的稻田〉,這位越南近二十年來最受矚目的中生代作家,透過小說呈現越南經濟起飛之後南方農村的蕭條,以及女性所處的困境。羅漪文在序中寫道,阮玉四發表這篇作品時十分轟動,因為她違反了越南長期以來將農村浪漫化的寫作傳統,直指現代農村的慘況。

阮玉四出身並長年居於南越小鎮,她的作品多以九龍江平原(湄公河三角洲)為背景,這使從小在西貢長大的羅漪文感到特別親暱——九龍江是孕育南越文化的母親之河,而西貢則是南越文化發展的重地。

羅漪文還記得,越南是一座充滿歌謠、植物,人們依傍河流而生,一到郊區便能看見無盡稻田的世界。這份童年經驗滋養了她的心靈,某種程度上,《越南現代小說選》也呈現出羅漪文所描述的那座世界——如「農村」就是越南文學典型的故事舞台,但不同於台灣1970年代「鄉土文學」是對政治及現代主義的反動,許多越南作家在過去的生活本就是以農村為主,「大家會誤以為這是一本『鄉土小說選集』,其實不是,越南長期以來就是一個農業的經濟型態,因為它每次現代化快要開始時,又被戰爭打斷,所以大家寫出來的東西都還是農村風景,就算有都會,也沒有像說台北、東京那種資本主義的都會世界。」

不過來到台北之後,羅漪文兒時的越南便不斷枯萎塌陷,「這20年來它經濟起飛,就沒有無盡的稻田,只有無盡的工廠了。」生活模式轉變,越南陸續出現以資本主義或工業化為主題的小說,輸出至全球的移工未來或許也會將異地經驗帶回母國,成為越南文學未來的重要支流——如台灣去年舉辦的「移民工文學獎」首獎得主便是來自越南的武艷秋——只是這方面的作品目前尚未多到足以揀選出經典名篇來。

藉由《越南現代小說選》,羅漪文希望能豐富台灣文化的多元面貌,另一個更私心的目的是為了她課堂上的新二代學生,讓他們可以更有自信地去認識父母的文化來源,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樣的珍貴資產在生命裡。因此若有機會,她會繼續翻譯,作為作家她也想要創作自己的小說,但絕不是自傳性質的故事。

明明許多年前那篇寫自己的散文得到了文學獎首獎不是嗎?「可是老實說我忘記很多了——你遺忘才可以活得下去,所以我不太會想要寫自己。如果我現在還可以很健康地活著,我就要把我的能力去替別人寫故事,如果別人有什麼想說的事情沒辦法說出來,我就會去幫他們寫。」

她說,大概會是一本「在台灣的小說」吧,生活台北的日子已遠超過西貢,羅漪文早就認為自己是個道地的台北人了,像是知道哪裡可以找到好吃的食物,或假日喜歡約同學一起去爬陽明山,「我覺得我在台灣已經找到一種很安適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喜歡台灣,我喜歡台北,我覺得當台北人不錯!真的!」

如今越南成為一個思念的遠方。今年7月,羅漪文正好要去越南旅遊——她說得抓緊時間趕快回去玩一下,九龍江近年因為氣候異常、城市擴張,加上中國在上游興建了許多水壩,很可能就要消失了。

時間再次將一切橫移⋯⋯並推離,而文學或許是留下一些什麼的方式。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更多關於台南新文化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振宇 攝影/Emma SY Wang 核稿/高麗音 特別感謝/小夏天petit été
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文字/郭振宇
  • 攝影/Emma SY Wang
  • 核稿/高麗音
  • 特別感謝/小夏天petit été
郭振宇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