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douban_comments.txt
142 lines (135 loc) · 39.7 KB
/
douban_comments.tx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哥谭变歌坛
“Just talk, please stop singing.”
影院里的观众就像电影里看审判的观众一样,期待一个疯狂的小丑却得到一个Arthur
无人在意亚瑟,包括观众,只想要小丑
我好爱这部,前作的完全反面,是一部解构小丑的反小丑片。如果说前作聚焦尽皆癫狂代表兽性的小丑,那么本作则回归脆弱压抑代表人性的亚瑟。小丑的诞生是对传统英雄叙事的解构,而本片在反英雄小丑逐渐被神化后又重新解构,将他打回人形,讲述其复杂的人性:从来没有天生反骨的小丑只有反抗压迫的亚瑟,或者说从始至终都只有亚瑟,脆弱、破碎、暴力与疯狂都是他的本色。其实当小丑被还原成复杂的人,那么人人都是亚瑟,人人也是小丑,只是随着哈莉·奎因一同入戏的观众,和她一样,只想看他们想看的:要么轻视他嘲笑他,说他是懦弱顺从的亚瑟,要么仰视他神化他,称他是暴力反抗的小丑,可他们偏偏无法平视他,接受他既懦弱又暴力,而这则是影片解构之后的建构。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217703/
不要指望看到任何的爽感和煽动情绪,此片的小丑不是希斯莱杰。导演很聪明,避开了这条道,让华金演透亚瑟joker 这个人。
本来以为a deux指的是小丑和harley,但逐渐发现其实指的是joker这个角色和arthur自身的人格(倒也是种常见的超英片设定);第一部中的“爽点”在这部续作中反而助力了故事的暗黑展开和悲壮结局。可惜的是这个剧本归根结底还是joaquin的独角戏,gaga的精彩唱段也没法改变这个角色作为“大众代表”的工具人功能。
注水到飞起。试图讨论被推上神坛后小丑的自我认知失调与必然陨落,却仅抛出了空泛的概念。一半时间对首部无效复盘,另一半像在看小红书情侣博主秀恩爱,结局强行拉升格局,一代丑终将老去,总有丑正在年轻。媒介不再成为推动叙事和塑造人物的关键元素,而仅仅是强行煽动情绪的下下策。感觉好莱坞对Gaga已经有了规范的使用说明,会唱歌爱跳舞的大傻妞&女王无缝切换。
5.5
前一个小时真是没啥必要。另外,如果Harley Quinn不是人格的隐喻的话,压根没有出现的必要,和其中的歌剧叙事一样多余。
一颗星给前作的老本,一颗星给主演们的演技,一颗星给结尾的隐喻和精神转移。
如果把《Die with a smile》作为主题曲我可能会加多颗星。
不过豆瓣真是人才辈出,谁评论的《Ha Ha Land》,笑死我了2333
不明白为什么都给低分,这部电影唯一的败笔就是歌舞片段太多让人完全看不下去,但作为展现亚瑟本人的续作,作为一部悲惨现实的电影,它是合格的,众人拿前作对比唾弃小丑的时候,何尝不是影片里的观众
滤镜、摄影、剪辑、男女主的表演,看这个电影的每一秒都是享受,感觉在做梦,看两个筋疲力尽的中年人,被这个冷漠的世界逼成了疯子,我感觉也对自己不那么内耗了哈哈哈哈
混乱又安详,续集也是终章。歌舞类型是一个精妙的选择,有效扩展了囚徒困境下压抑封锁的空间。前作里已经埋下太多矛盾的种子,续作直接不留余地地拷问,到底是亚瑟还是joker?到底是人格分裂还是极致的表演欲望?而托德菲利普斯出色地做到了一边擦除疑惑一边留下新的疑惑,一边混淆视听一边激起情绪。华金更如鱼得水了,在音符之间滑动着生命印记,gaga的哈莉奎茵堪称目前见到能量最强的一版,因为唱得太好太生动,所以太具有欺骗性,在这场邪恶的演出中强势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感。结局语气的落差纽结成一种庞大的悲剧感,托德同时给出了希斯莱杰版小丑脸上伤痕的答案。平行世界里的《小丑》落幕,生于dc宇宙,而又交回其中
所以拍续集的意义?被小丑女嫌弃的小丑的一生?华金·菲尼克斯张嘴就是车祸现场,嘎嘎唱歌更像从天而降一个“爱乐之城”,只有两人彼此觉得深情的违和画风贯穿始终。托德·菲利普斯捋捋小胡子心想这ending终于够格在中国上映了而我只觉得晦气...
抽了所有喜欢《小丑1》这部电影以及小丑这个IP形象的人一记耳光。可以说,《小丑2》就是反《小丑1》的一部电影,这部续作正式宣告了亚瑟这个角色的死刑,在主创看来亚瑟早就应该一死了之,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他不是天选之人,和《银翼杀手2049》里的复制人K一样,他只是成神的台阶。亚瑟和小丑不是一体两面,而是完全的两个角色。如果抛开小丑的光环,他就是背负六条人命的罪犯;如果去掉《小丑1》这个名头,电影就是讲述莫名被捧上神坛的罪犯的故事。《小丑2》就是在不断地祛魅的过程,亚瑟甚至落入到比上一部开头更不堪的境地,只是这一次再没有小丑出来机械降神了。虽然是歌舞片,却更冰冷、更现实,法庭就是一个手术台,把亚瑟解剖的不成人形。歌舞片段与其说是幻想,倒不如说是走马灯,一切只是死前的一梦黄粱。
导演试图尽量让唱跳段落合理化(比如设定成人物本来就爱唱歌,或者是用歌舞表现幻想段落,和现实的沮丧形成反差),但后半段还是唱得太多太密了点,好像生怕浪费了嘎嘎女士的片酬似的,有时候就一个固定镜头怼在人脸上拍完一首歌,再有魅力的影帝或音乐剧歌手也禁不住这么沉闷冗长的拍法……我的内心已经被凤凰的台词说出来了:能不能说话,别再唱了?反类型、反英雄也还是得先把电影拍好看,前一部拍得多好啊,这部成了纯纯的一半庭审片+一半歌舞片了。明知道现在观众就喜欢看复仇爽片,它偏不,就让你憋屈到底,很少见到能把人看得这么郁闷的超英电影,这版小丑真的是手无缚鸡之力啊。生活已经够苦了,如果可以的话,还是想在电影里当个坏人。
看到这么低的分更觉得想笑了,怎么最后joker被arther战胜,你们就不再爱他。所以你们爱的果然是不敢发疯却妄图通过别人来自我表达的那个自己?(唱歌太多了!好听但是漫长。)出乎意料的结局,我猜他们都在等他来一个大底,于是没有大底他们很崩溃,不是DC哥谭市经典小丑他们不满意。
建议脱离出来看吧,他是个人。
他死去那瞬间突然那种从生到死一无所有的孤独和不配得的悲伤喷涌而出。
就这些,视觉听觉和脱离出来单纯看一个小丑的故事,我想到的就是四颗星星。
gaga land,买了个嘎嘎票钱
狗尾续貂,丝毫没有第一部的疯狂,joker……this is the end。。。
影片原台词:我求求你鳖唱啦!咱好好说话不行吗!?
这还不好看,啥叫好看?
第一部本来就是一个自我感动式的烂片,第二部只是回归了它原本该有的评分而已
#Venezia 81
年度级别诈骗,“双疯”居然不是Joker和Harley Quinn,而是Joker和Arthur??Quinn的角色弱到可以忽略,仅在Arthur冗长的对于第一部经历的反刍中充当心理状态转变的标记(推动作用为0)并贡献fantasy里的伴唱,连劝Arthur停药都发生在已经停药之后(停药是全片最大激励事件);如若把Quinn视作幻想的对象则应与现实在Quinn的形象上拉开差距或/并执行反讽的思路。阿卡姆、法庭和fantasy中的歌舞秀都毫无想象力。情节最终的低落走向与第一部形成对比,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氛围特征
四星半。思想深度远不及首部,只走向了一种对社会身份的取舍和压抑-释放的文本建构,很意外的则是在这等制片规模的好莱坞续作中导演几乎做出了颠覆前作以及既成的角色研究成果。在睡梦和畅想中化解、撕破现实之苦,用音乐去麻痹和治愈现实的阵痛。在整合式与轻歌剧式两种歌舞罗曼史中,维持着日常现实与虚构幻景之间的基本张力,架起一座从社会现实通往虚幻乌托邦的想象之桥,再将其彻底炸毁,而华金身为表演者的脱逃,到最终选择放弃、拒绝幻想叙事,这才是菲利普斯的抵抗方式,他给出的答案是不信任银幕所投射出理想化的乌托邦世界。歌舞元素的作用充分且动机合理,几场庭审戏的目的各不相同,而影片最后终止了虚构时间的扩张,转而回归至真实的自我与现实的空间,其结果必然是残酷的。为劳伦斯谢尔非凡的摄影多加一星,明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锁了。
以为是好莱坞大片,结果是宝莱坞大片。严重怀疑导演拍第二部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衬托出第一部多么好。那些觉得第一部一般的观众,看完第二部瞬间感觉第一部简直就是神作。
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第四面墙
《小丑2》想要做出颠覆所谓歌舞,人格分裂,动作,犯罪等类型片的标签,不被人定义。
这样的剧情叙事实验性质,挑逗了观众的主流观影情绪和习惯,也势必会引起口碑两极化。影片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歌舞和色彩,去让大家分清现实和幻想,正常或疯癫,也不会给出你明确答案亚瑟精神状态游离在哪个阶段。影片刻意的开放和留白,让观众有了更多的解构方向。
凤凰叔在一个个长镜头下,再次带来精湛的表演,灯影流动间让幻想和现实融为亚瑟和小丑构建的精神山脉。
PS:歌不怎么好听,确实可以少唱点(连影片都自我调侃笑死)
这烂片还能出第二部,第一部就是一坨。
希斯莱杰后再无Joker
今年看过最悲伤的一部电影。虽然对歌舞剧的形式并没有太接受,观影过程中一直以为在看 lalaland也是真实吐槽,但对亚瑟的命运还是深深共情了。大家只想追随邪典领袖小丑,他给底层和想对抗这个世界的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希望,但是亚瑟只能是最边缘的社会弃儿。只要有人对他示好(具体的人而不是在外叫嚣着追随他的群众),他就会被打动并相信对方,爱上莉和为侏儒流泪,都是他缺乏关爱于是会对任何人的善意轻易动容的表现。观影过程中一直想起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对应着疯人院与法庭。不是所有人都能克服制度和结构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亚瑟最终成为不了小丑,他的软弱早在自己的一贯经历中就已写定。
这个电影能不能出一个切歌模式?
世界的疯狂已经停不下来,每一个愤怒的人都是小丑,只有亚瑟不是小丑,他只想和心爱的女人生一个BOY
一个受尽欺辱的社会底层,被赋予了反抗“上等人”的象征意义。有人模仿他有人爱慕他。无人在意真正的他是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精神领袖“小丑”。他们看到的,是影视化过后变得更加“传奇”的“迷人的反派角色”。一旦发现现实与想象不符时,这个象征不过草芥。于是爱慕者精神放弃他,追随者肉体毁灭他……
这可能不是很多人期待的小丑故事,却是我希望看到的,对第一部狂热疯狂煽动的一盆冷水。部分恶评和剧情呼应,怎么不算是一部佳作呢。
确实从商业娱乐片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失败的。但从内核来说,导演是成功的。打低分的人不就和电影里小丑的追随者一样吗,没人在乎亚瑟是谁,大家只在乎小丑。一旦他放弃了幻想,放弃作为小丑去建立那座大山,所有人弃他而去了。 片尾刺杀亚瑟年轻人,在模糊的背景里用刀划烂自己的嘴。或许让大家失望的不是dc大反派小丑呢。
实在很厌倦对经典形象的惯性期待而因为片子“冒犯”了那份期待就怒打差评,所以很想逆风给满个分。从一开始它的定位就是一部角色研究电影而不是超英片,所以当带着想看小丑如何操翻这个世界的期待去看时,它必然是不爽的,因为这位小丑太悲凉太憋屈了。推崇小丑到底是真的爱它面具下的亚瑟还是小丑这个象征呢?电影抛出的最大思考便在此。双重妄想一是妄想自己就是小丑,二是妄想即便我不是小丑但这世上仍能有个人能爱自己。可惜的是,无论是银幕里还是银幕外都印证了一点,大家爱的不过是能代替自己说出不敢说的话,点燃不敢发泄的愤怒,甚至能藏在他的名义下伤天害理的象征而已。两部形成一个造神再灭神的闭环演透了这个象征的同时最后亲手毁灭。解构本就应该是多元的,所以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对这个经典形象的重新解构和塑造,都想给这份勇气鼓个掌。
绝对不是烂片,只是观众带错了预期。现实中的差评和电影里joker的信徒相互衬托、呼应,也是很魔幻和讽刺了:所有人都只崇拜炫酷疯狂的Joker,谁能看到他面具底下破碎挣扎着的Arthur?最后的法庭戏宛如《风骚律师》Jimmy的赎罪,摘下面具,面对自己,承认自己。但Arthur却迎来更悲凉的结局,可惜他没有kim,或者说他的kim(哈莉奎茵)爱的是他的SaulGoodman(joker)。最后死的不明不白,他真的好可怜,但以真实的自己的身份去死,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救赎
//这是我的人生电影
抱着看疯子的期待走进电影院,然后失望打一星的,正是杀死亚瑟的人。
Brilliant!
很喜欢亚瑟的那句话“别唱了,好吗”
“别再唱歌了,和我说说话吧。”祈求者有多孤独,这祈求就有多无力。歌舞象征的自由温暖的幻想崩塌于现实的冷炮之下,元素用得巧,结尾收得好,猛戳人一刀。
如果说上一部是以反英雄的叙事让Arthur一步步成为Joker,以一种反叛甚至煽动的姿态将他推向“神坛”,那到了这一部则反其道而行之将它拽下“神坛”,没有Joker,没有Lee以及他以为的爱情,一切都是Arthur的妄念和想象。仅有的,只有Arthur本人,一个痛苦的、破碎的、充满着悲剧宿命的凡人。上一部的长阶,Arthur舞动着身躯化身成邪佞的Joker,而这一部,连爱情都化为幻影的他,重新打回原形,回到了那个一无所有的Arthur。在众人的注视中,Joker的开枪“成就”了他,但同时他自己也死在(想象中的)枪下,一个彻彻底底的残酷悲剧。当然能够理解大家对于这部的困惑,歌舞的形式是一把双刃剑,它扩大了人物内心的表演意识,但也削弱了一定的现实力度。华金还有Gaga的表演都很对味。三星半。
现在看完了很生气,先打个一分,缓过来了再改。
毫无意义的翻拍,好的部分都是第一部里有的,却又在第一部基础上,加了一堆奇怪的东西,比如歌曲,比如更多的解构,使得整部电影变得非常的自恋和自以为是。现在基本就是一部纯同人片了,跟DC基本没有任何关系了,尤其结尾的处理,真的太自以为是了。其实不是烂片,制作,表演,导演企图都有,但,实在是无法认同这样的电影,所以给了两星。
他妈的癫公癫婆来电影院开演唱会呢 真应了那句小丑竟是我自己
狱警发现“小丑”不是那个随意欺负的小丑,狠狠揍了他;哈莉发现“小丑”不是那个一味癫狂的小丑,离开了他;观众发现《小丑》不是那个夺人眼球的小丑,打了低分… 小丑:“我的那部片子是烂片吗?”
3.5 亚瑟和小丑不是一体两面,小丑终究只是被大众期待的一个角色。丢掉这个角色,亚瑟、华金、托德,成为了一体。所以Folie à deux,不是指亚瑟和莉,不是指亚瑟和小丑,而是亚瑟和创作这部电影的人: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走向了与大众预期相反的方向。
看不懂的有难了。那些打低分的可能就像是法庭外joker的拥护者,她们只想看偶像献祭,从中获得浅显的娱乐,完全没有在乎亚瑟本身。
我很喜欢gaga 但这次我站自杀小队 因为gaga总有把电视剧演成MV的魔力
唯一认同的台词是,小丑给嘎嘎说求你别唱了。
这样说吧,这么吵的音乐我睡着了三次。
人人都爱幻想爱joker,没人接受现实接受Arthur,观众好像也是如此,上一刻还爱你入骨捧你上天的人们,下一秒就能够把你踩在脚底捅你几刀。第一次看清了ladygaga的五官,劝她还是回去唱歌吧,完全接不住演技。男主演技确实好,把所有歌舞片段删除好像也不太影响剧情,全片最喊出我心声的一刻,just stop singing anymore!
类型片解构化带来的就是对粉丝预期的毁灭,口碑低下是可以预见的。小丑2的现实口碑正好印证了电影表达的核心主题:that's entertainment. 小丑不过是社会结构赋予的精神寄托,没人在意亚瑟,电影里的人不在意,观众更不在意,还是很讽刺的。
当亚瑟亲口否认“小丑”的存在,以哈利为首的《小丑》拥趸刹时离去,影片与现实交相辉映,如同杰昆的那部伪纪录片一样,也许自以为是的观众直到发牌的最后一刻才会醒悟自己才是那个永恒的小丑。
Fan Event 看完实在是太难过了 所有的粉丝出场都在骂 看过最后一分钟的观众应该懂 第一部的滤镜完全碎掉了 GAGA演的还是好的 但剧情几乎没有任何推进啊 Arthur从第一部里生活被践踏大杀四方的Joker到这一部直接变成了个到处要爱要attention的小宝宝 最后一分钟简直颠覆所有 不推荐第一部的粉丝观影 我第一次体会到偶像塌房是什么感觉了
不管是小丑1还是2,都是在讲,一个痛苦的人所展示的各种痛苦的状态。所以内核我觉得还挺一致。没有什么背叛。只是第一部机械降神之后,大家有一种V字仇杀队似的反体制反秩序反压迫的爽感。这一部感觉只有一个可怜可悲的精神病人,没有那个尽是癫狂代表反叛精神的杀神。我年轻时候非常喜欢V字仇杀队,但如果我天天都看这类电影,而且还很喜欢,那更可怕,说明我很愚蠢。大部分人在现实世界里唯唯诺诺,却总是期待别人成为神或者魔。其实大部分人都差不多,没有神,也没有那么多魔。
天天在电影院或者书里面,去反体制去制造乌托邦,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我们都要开眼看真实的世界,在这个糟糕的世界深情的活着,爱自己,爱自己热爱的一切。
是哥谭造就了小丑,还是小丑造就了哥谭。这不重要。现实世界没有小丑,只有哥谭。没有英雄,只有亚瑟。
“别唱了,我不想再唱歌了”
本来想打三星 但我看到了那条短评 影片结尾 影厅的观众和法院的暴民一样 都因期待Joker却看到Arthur而失望 背后的苦难与悲惨 仅成了饭后谈资 嗤之以鼻
印象非常深的是被哥谭市民追捧的“小丑”与被关在疯人院牢房的“亚瑟”,所面临境遇、以及角色转变的反差。但不管是众人簇拥还是独自一人,他的底色都是孤独。虽然这一部里找到了真爱哈莉奎因,但他灵魂的孤独确属无药可解。
妈呀,没想到《小丑2》这么好!托德用这部打第一部的脸!不得不感慨,这个时代是多么庸俗和肤浅啊,诺兰的小丑所具有的崇高性在托德这里不过是一处懦弱的虚张声势,可悲的、被摧毁的男人的“意式形态”面具……第二部看着真让人难受,小丑(JOKER)彻底变成了小丑(joker),和这个平庸的时代一样,把严肃当严肃,实则不过是肤浅,一个可悲可怜的男人的(生活和爱情)失意。托德是个狠人,彻底宣告男小丑的小丑性——“看着像小丑,听着像小丑,其实就是个小丑。”
我们只在意小丑.无人会在意亚瑟.很对.可你他妈是一部商业片啊!
#Venezia81 当另一个自我(开场动画里的「影子」)与「show」的娱乐性以及大众的狂热无限接近时,成为自我等于一次反英雄行为。「你拥有的只有幻想,而现在你要放弃它。」Lady Gaga一语中的。一如folie à deux也是幻像。音乐片的形式拓展了内心表达,但也弱化了现实主义色彩。
烂到和陆川有得一拼。极度自恋,极度无聊,极度煎熬。一言不合就唱歌,不仅强碱眼睛,还强碱耳朵。即便拿掉歌舞,本身的故事也非常肤浅单薄和尴尬。他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吗?他知道自己在导什么吗?他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吗?让第一部《小丑Joker》成了笑话joke,让观众成了小丑joker。说它是美版音乐剧版《749局》一点都不夸张。一个是又犟又自我感动的辣鸡,一个是自恋又包装精美的辣鸡。
太好看了,请LadyGaga演的人简直是个天才
将“双重身份”这个漫画超英的永恒矛盾拓展到反派身上来讨论Joker所象征的意义和Joker之下具体个体存在的矛盾,对于Joker这样一个非常概念化、符号化的反派来说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所以相对于第一部对于《出租车司机》、《喜剧之王》的简单模仿,本片才是Todd Phillips真正具有原创价值的表达
Now, who is the Joker of Gotham City?
唱一唱咋的了嘛?倒是提供了今后推出舞台剧版的可能性。太悲了啊。小丑女这种反社会人格的“天才型邪恶选手”,对亚瑟来说简直属于降维打击,精确找准他的软肋,上来就是心窝上插刀。她的内在驱力是找乐子,作恶的动机是享受人生快意逍遥,看似癫狂,其实属于表演型人格的“开屏”,每一步相当缜密冷静。而亚瑟的疯癫带着自我毁灭的底色,根本没有活下去的驱力,这个从不欺凌弱小的“疯子”,剥开内里不过是个“受了伤的人”,最底层的心理逻辑只是排遣愤怒、逃离悲伤,寻求希望。最终,没有小丑,只有亚瑟。但世人不允许。人们只要他充当邪恶的偶像与图腾。
第一部的成功在于对抗好莱坞政治正确的叙事,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情绪价值,亚瑟/小丑是主流商业电影里面不常见的角色,不仅是精神病人,也是美国的符号,可到了第二部,仿佛像是一耳光抽观众“别多想,他就是个精神病人而已。” 于是大量室内戏(监狱、法庭)、歌舞意识流旨在谈论人物心理,不再有煽动性和共情,不仅解构了人物多义性,也摧毁了前作构建起来的社会意义,实至名归的“操粉之作”,不知道导演这么做是不是因为第一部上映的时候被白左媒体骂怕了。
编剧为了证明剧本绝对不是AI写的呕心沥血地注水,看了这部电影的我们远比电影里的亚瑟更小丑,当然,这还不是最小丑的,“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产生了两极分化”……蝙蝠侠快收手吧,外面全是Joker!
短视频看多了的人打出5.9才是joke!蛮沉浸的影片,musical部分很大胆,视听语言已臻化境。
没有人真的关心亚瑟。观众关心的只有小丑这个被过度神化的符号,以及借由这个符号的名义掀起的癫狂奇观。观众做不到疯魔,做不到杀人放火,就让小丑替我去做,观众需要小丑迎合自己,取悦自己,观众花钱买票进电影院,就是让小丑为自己服务的,而电影却决绝地背叛了它的观众,捉弄了它的观众。我喜欢这种背叛,因为它将生活的无序、混乱、绝望、虚无赤裸裸地摊开来给你看,这样的真诚,我很喜欢。
不愿成为信众没有方向车里的乘客,不想成为法院被轰炸后重塑的雕像。他只是被爱人一枪打中的演员,是同事口中从未嘲笑他的好人。有人要他的笑话找乐,有人要他的签名发财,有人只是喜欢他的粉彩,有人只是把他当成符号。因为感激去拍狱警的腰,结果被回以重击。其实他并不想成为小丑,可他已无法选择。
你们造神又杀神。怨气、愤怒、不满需要一个可怜虫来帮你们发泄,妄图去撼动那座高高在上、坚不可摧的上层建筑。当这个可怜虫说,“我没那么伟大,我只想不被伤害”时,懦弱的你们转而将一切错误化作最锋利的刀,杀死了不愿再傻傻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无人在意的亚瑟,死于所有期待小丑杀翻哥谭的,荧幕里的追随者和荧幕外的观众。
如果“小丑杀疯了,好顶!”,五颗星;可是“亚瑟bulabula没劲”一个星。这就是哈利奎因的幻想。
【C-】与其说是续集,不如说是对第一部的反噬。托德妄图通过反incel的写作来拒绝漫画角色的崛起,但在拒绝IP象征的同时又将自身的真实水平暴露无遗。从未听过如此嘶哑业余的歌舞戏,从未见过如此乏善可陈的法庭戏,也从未如标题那样有过真正的疯狂,一切看上去都像是素材与创意“双重匮乏”后的自暴自弃。GaGa的角色更是意义不明,一边想要脱离漫画切入incel狂热的本质,另一边又直接挪用漫画设定带来一个迎合incel幻想的情节推进器。求求各位,没两把刷子真的别搞自我解构,解构到最后还得重复第一部来cue一把漫画经典设定,意义何在呢?
破案了,其实是泪滴噶噶为她下一张专辑耗费巨资拍摄的music video,主题是虐待老人。平均10分钟唱一首,看懂的都哭了没看懂的也哭了,求影院无偿退回我和我朋友的12.99镑,屑屑
好久没看过这么混乱的电影了... 重点是,它看起来还挺唬人,画面挺好的,你想要的元素它都有,要表达的主旨也贴合大众喜好。它不是一般烂片的那种烂,它会让我产生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太笨了没看懂?是不是我的问题?是我中途睡着了?还是因为我不了解前因后果。当大家一起一头雾水散场之后,我才能逐渐坚定....真是电影的问题!就是乱可以....主旨简单也没问题,最后有一根线把它提溜起来就成立了...但那根线没提溜起来....哦对了还要补充一点,芝加哥,戈德曼审判还有坠落的审判都是法庭审判+舆论对主人公的影响,就对比之下高下立现,太差了这一部,作用都没有起到。对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导演在现实世界似乎与小丑重合,小丑告诉世界我只是个普通人,他的粉丝厌弃他,同样,小丑2打破了小丑1里的小丑,他的观众也厌弃了他
#Venezia81, 菲尼克斯演技很牛逼,Lady Gaga唱得很好,演得也在及格线以上,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假装喜欢这个剧情。 ——9.7更新:看了IndieWire对菲尼克斯拍摄期间经常即兴改剧本的报道,终于明白我对剧情的不适感从何而来了,我的观影雷达永远能第一时间检测到过于膨胀的男性ego以及自恋性的投射,不论是导演的还是男演员的。也难怪我看电影时候觉得菲尼克斯演得更舒适,而Gaga只有一些束手束脚莫名其妙的工具人属性。整个Joker2说是围绕菲尼克斯设计的过家家也不为过,剧本是单薄而失败的。
最开始期待炸裂剧情,后来只期待有剧情,最后变成别唱歌就行了……
故事紧接上部,有一种时隔五年被回旋镖命中的感觉。延续了非常高水平的制作水准,摄影和配乐依旧出色,华金的表演惊艳如常,Gaga的加入也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电影里两个人的打光真的很绝,小丑和小丑女的宿命感一下就有了
They ate it...值得一个五星
超两小时的电影,gaga用一张唱片就解构完了。她曾经也有一个分身,不过不叫joker,叫the fame monster,那些奇装异服比joker更joker。她也一度陷入一场公众审判,但无关auther fleck,是惊天滑铁卢的artpop。她如今做的一切,唱爵士、混好莱坞、参与盛会,也和joker一样,为了证明她是她,她有她的价值。片中auther否认了joker,lee冷漠离开了法庭,我ga则用“be kind”和“i dont remember artpop”离开了过去的纷纷扰扰。痛苦就是这样庞大、无处不在又难以启齿,你也很难说清每次失败是否真的有它的回馈,就像这部败北的电影,也像她生涯做过的很多尝试和探索。可能就像永远都没人能理解joker,也没人能理解lady gaga。
看完惊呆了!主创真是有勇气,建成了高楼又自己全拆了。把两部放在一起对照,第一部把人变成符号,第二部把符号打回原形,形成了呼应的闭环,最终人和小丑真正融为一体,塑造出美漫改片史上最动人和复杂的形象。2在表演和视听的加持下,又恐怖又浪漫、又愤怒又哀伤,又有力又无力,众人只在意小丑,无人在意亚瑟。说实话之前觉得1过誉,但2拔高了1,两部放一起可以说是美漫改片至今的最佳,不,超越了漫改片,是独一无二的小丑,巨感动。
完美适配大银幕的作品。高水准的摄影、打光以及巧妙诉说人物关系的配乐、演员的精妙演绎,共同构筑起《小丑2》疯狂却又迷人的哥谭世界
豆瓣真给欧美垃圾片面子,这片6.2?0.62差不多
富家女下凡猛追星,穷小子蜕皮现原形。索真爱水中捞倩影,弃虚名后继有狼心。
C. 绝非那些畏首畏尾不思进取的超英续集,却也让最终的流俗更加匪夷所思。每当你觉得电影终于要开始变得有趣时,它都会出其不意地转向平庸——正如编剧选择在小丑女的角色终于开始拥有神秘感的时候将其抛弃,而小丑与亚瑟“双人戏”的关键冲突和转折又是如此粗糙,两个小时过去,仍然在第一部讨论的范围内原地打转。对(反)英雄叙事的颠覆不该是角色和电影本身的崩溃,而再精美的视听和表演也挽回不了这一点。2024.10.4 BFI IMAX 70mm
看来剧中和剧外的观众一样疯狂
楚楚可怜的男人,委屈得像个宝宝,迎合的正是有圣父情节的男人。
【C+】爱豆塌房大型脱粉事件,关键不是毁神,是影调的割裂,歌舞场面是夸张情绪化的形式主义表达,剧情部分是压抑沉重的现实主义叙事,两者互斥从而导致创作者的野心无法落地。怎么在现实故事里用歌舞切入角色心理,导演还需要再看十遍鲍勃福斯的电影。
监狱版《爱乐之城》/重生之我在电影院花九十块钱看Gaga口水歌MV合集/他们到底在电影中抽了多少支烟/为什么孕妇也要抽烟/原来小丑也是直男癌啊一个孩子比天大/想多看几次爆炸最好拍成灾难片而不是歌舞片/求求了我只是想通过小丑这个IP爽一下没想到你会走反高潮路线拍得像一板一眼的庭审剧/有点像为了洗钱三天赶工拍完的
@ Lotte Cinema Gimpo Airport|WTF did I just watch…? So weird (not in good ways)… 歌舞确实怪,插入老坞片解嘲也没用。其实全片就一个他是而他不是但所有人都希望他是最后别人帮他证明他不是的概念,根本不需要水这么久。感觉原教旨Joker爱好者要气死了(哈莉已经先气死了)。导演最大Arthur Fleck嬷嬷(有一说一有些戏我看得挺愉快的)。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消化这个片,干脆不消化了吧(。)
一个唱不了一点硬唱,一个演不了一点尬演。歌舞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这个续作到底有什么被拍出来的必要?假嗨了两个多小时,却搅不起一丁点新的水花。
想象中的一个情景是影帝演完电影之后,就会想要高呼“这是艺术啊”;导演似懂非懂还在揣摩,女主则站在一旁没有出声。向来不想在看完后留下太情绪化或者简短的评价,但我看得却很有情绪。影帝你还不如赶紧赔偿人家先吧,真是烦透了。
他最后捂住了莉的嘴巴 难受地说“别唱了 我不想再唱了” 因为他知道了 自己在唱歌时全是另一个他在幻想——然而最后那通电话的歌 却是真实的 擦去了小丑脸谱 低声下气求莉爱自己 懦弱的 不癫狂的 正常的。讽刺的是 爆炸的粉尘又让他的脸重新涂上了小丑那伪装的白色妆容——不完整 所以他变不回仰天长啸不可一世的小丑了 他终于知道 自己真的不过只是个 容易被人笑话的 普通人 一个孤独 毫无价值的 可怜的 普通人。PS Lady Gaga的脸真好看。
完美适配大银幕的作品。高水准的摄影、打光以及巧妙诉说人物关系的配乐、演员的精妙演绎,共同构筑起《小丑2》疯狂却又迷人的哥谭世界
你们造神又杀神。怨气、愤怒、不满需要一个可怜虫来帮你们发泄,妄图去撼动那座高高在上、坚不可摧的上层建筑。当这个可怜虫说,“我没那么伟大,我只想不被伤害”时,懦弱的你们转而将一切错误化作最锋利的刀,杀死了不愿再傻傻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无人在意的亚瑟,死于所有期待小丑杀翻哥谭的,荧幕里的追随者和荧幕外的观众。
如果“小丑杀疯了,好顶!”,五颗星;可是“亚瑟bulabula没劲”一个星。这就是哈利奎因的幻想。
他最后捂住了莉的嘴巴 难受地说“别唱了 我不想再唱了” 因为他知道了 自己在唱歌时全是另一个他在幻想——然而最后那通电话的歌 却是真实的 擦去了小丑脸谱 低声下气求莉爱自己 懦弱的 不癫狂的 正常的。讽刺的是 爆炸的粉尘又让他的脸重新涂上了小丑那伪装的白色妆容——不完整 所以他变不回仰天长啸不可一世的小丑了 他终于知道 自己真的不过只是个 容易被人笑话的 普通人 一个孤独 毫无价值的 可怜的 普通人。PS Lady Gaga的脸真好看。
怎么连Joker都在恋爱脑啊,明明我们只想看你俩一起make the world burn!!!(没想到竟然歌舞片,歌还很老)
la la land in Gotham 唱了俩钟头愣是没一首好听的
唱个屁啊 难听又难看
首先,这不适合那类【最近有什么新片子吗?】的观众,真正喜欢电影,电影艺术的人,推荐看一看,看个二十分钟,水准如何基本自己心里就有数,不看也没事,总之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没有歌舞部分,我可能会给五星。
我特别能理解昆汀很喜欢这部片,说这作品就是在对观众大喊:FXXK。
是的。观片过程中,我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包括曾经走得很近的人,每当我做那个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他们说:做人要真诚一点,不要演。而每当我稍微演一演,他们又说:这就对了嘛,我还是喜欢这真实的你。 换而言之,对他们来说,真诚不真诚,在于我会不会启动那个说漂亮话的开关。其他都不重要。
这就不错了,还期待啥?解构再解构,没有偶像,只有赤裸裸的真相。可怜虫,罪犯,受害者,妄想狂,没人爱他,活着就是个尴尬的家伙,死亡是他注定的归宿。
不如叫《Lady Gaga小丑演唱会》,电影展示了如何把一个高智商反社会人格变成成一个情痴和神经病的过程。唱来唱去不跳戏吗,这发癫的世界最终连joker也不能避免呐。
故事紧接上部,有一种时隔五年被回旋镖命中的感觉。延续了非常高水平的制作水准,摄影和配乐依旧出色,华金的表演惊艳如常,Gaga的加入也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电影里两个人的打光真的很绝,小丑和小丑女的宿命感一下就有了
They ate it...值得一个五星
3.5。从形式到表演、表达,无论放在超英体系内,还是拿到外部,都相当完整。会写长文,简单说几点:
一是自我颠覆的勇气。前作讲偶像的塑造,这部讲偶像的坍塌,试问有哪个续集有这样的胆量?
二是歌舞段落,玩出了一种新思路。歌舞是幻想,是疯狂,是惺惺相惜,是你侬我侬,但最终成了乞求,成了孤独的再次确证。这自然不止讲爱情或追星的盲目,而是讲主义如何被曲解为有效动员,旗帜如何被真正的疯子握在手里。
三是反高潮处理,落在亚瑟认罪。为什么认,是全片关键。那绝对不是什么“接纳自我”的鸡汤宣言,而是在整个庭审过程中,亚瑟终于确认了,那些人就是该死。他们不是被非理性的疯狂(Joker)杀死的,他们才是导致疯狂的真凶。
但无奈,这个世界已经被疯狂彻底点燃了。所以亚瑟已死,小丑当立。
看完想把电影院一起炸了。(上一次看到一言不合就炸法院的还是权游里的瑟㬢·兰尼斯特……)
比第一集好看一万多倍吧,歌舞拍亚瑟的幻想和娱乐致死工厂绝绝子,三堂会审特朗普,暴力执法不呼吸,从漫画同人小丑到电影同人亚瑟,从丑圣到丑牲,一丑落,万丑生,给所有用小丑作头像的incel和《芭比》爱好者比一个中指,好看爱看
看完惊呆了!主创真是有勇气,建成了高楼又自己全拆了。把两部放在一起对照,第一部把人变成符号,第二部把符号打回原形,形成了呼应的闭环,最终人和小丑真正融为一体,塑造出美漫改片史上最动人和复杂的形象。2在表演和视听的加持下,又恐怖又浪漫、又愤怒又哀伤,又有力又无力,众人只在意小丑,无人在意亚瑟。说实话之前觉得1过誉,但2拔高了1,两部放一起可以说是美漫改片至今的最佳,不,超越了漫改片,是独一无二的小丑,巨感动。
【5】一种失败的肯定。《小丑2》的最直观作用是反推《小丑》的好在于满足观众对商业超英片的情绪需要肯定性。从核心上讲,本片的野心更大,是真正意义上从第一部批判社会拉进到探索何为人格,个人精神的意义。但第一部的成功在于直给暴力地描绘了一个破碎的,压抑的,籍籍无名的小丑,看见社会,而本片则是拉回立意在审判“亚瑟到底是真小丑吗?”,强调个人。没有了肯定性,共情性,于是乎就丧失了情绪,必定遭到口碑的全面反噬。就像亚瑟问莉说:“你说你看过我的电影20遍,以我的事件改编的电影真的好看吗?”或许是好看的。但以本片为蓝图探索人格的意义,绝对是糟糕的。如果你认可亚瑟是真小丑,那只能证明华金演技好。如果你不认同,那必定是电影形式的问题。
很复杂的电影,复杂的点在于这部电影已经不能单单视作一部独立的/分开来的制作/作品来看,它必须与第一部结构在一起才有了可解读的空间,所以说我并不能说这部片子本身奇烂无比,但很显然它绝对无法作为一部独立意义上的“好”电影。甚至于说,结构起了第一部后产生的效果也只是让我在观影中频频摇头并且完全无法克制住自己的怒火。歌舞场景让我看着一度厌烦,Author和Joker的身份探讨十分钟就能讲完硬是拖了两个小时,已经疲软的不行了还非要说自己硬的不得了吗?这部电影溃败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本身,它本就不应该再出续集。前作登神,续作弑神,这没问题,托导牛逼的点是在于他把前作这部电影本身也给弑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什么好事,是不是什么后电影时代的一种全新现象学,反正我极度讨厌。
看来剧中和剧外的观众一样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