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週四,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在太空探索中達到了新的里程碑:實現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
以中國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命名的探測器嫦娥四號,是一系列太空任務的一部分,它們突顯了中國加入甚至引領太空競賽的雄心。
2013年,中國曾將探測器送上月球,加入了美國和蘇聯的行列,成為僅有的幾個在月球上實現「軟著陸」的國家,但是嫦娥四號將是第一個在月球永遠背對地球那一面著陸的探測器。
中國國家航天局在其網站上發布公告稱,這次任務「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該機構說,航天器已於北京時間上午10點26分在月球背面的目標區域著陸。
廣告
航天局在一份通知中說,經由中國稱之為「鵲橋」的中繼星,該探測器向地球傳回了首張月背的近距離圖片。通知中包含了據稱由探測器拍攝的圖像。
專家說,雖然在太空探索方面晚了幾十年,中國正在迅速趕上,並可能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領域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嫦娥四號探測器拍下的首張月球背面照片。圖片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提供。
嫦娥四號探測器拍下的首張月球背面照片。圖片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提供。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Xinhua News Agency, via Associated Press
「這次太空任務表明,中國在外太空探索方面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密切合作的澳門科技大學教授祝夢華表示。「我們中國人做了美國人不敢嘗試的事情。」
中國目前計劃在2022年之前全面運行其第三個太空站,在2030年之前將宇航員送入月球基地,並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其中包括能夠將火星表面樣本送回地球的探測器。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月球已經談不上是什麼未曾涉足的研究領域,然而專家表示,一次新的著陸任務遠不只是宣傳炒作。
中國將要登陸的撞擊坑是月球上最古老、最深的撞擊坑,因此探測器取得的發現可以為了解月球的起源和進化提供線索。一些科學家懷疑,撞擊坑周圍的盆地可能富含礦物。如果開發月球資源是太空發展的下一步,這次任務的成功可能會讓中國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廣告
「從技術和象徵意義上說,這是一項重大成就,」為國防部密涅瓦研究所(Minerva Research Institute)撰寫太空研究報告的獨立分析師納姆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說。「中國將此次登月視為一個踏腳石,同時也將未來的載人登月視為踏腳石,因為中國的長期目標是月球殖民,並將其作為巨大的能源供應源。」
戈斯瓦米說,該探測器正在探索的地方可能會成為未來的燃料補給基地,用於進一步深入太空的任務,就像「海軍眼裡那種用於補充燃料和補給的供煤港」。
嫦娥四號於12月8日凌晨(美國時間12月7日中午)從中國西南部的西昌發射升空,22天後的週日進入環繞月球的最後一個近地軌道。
它的目標是馮·卡門(Von Kármán)撞擊坑。馮·卡門位於月球南極附近一個更大的盆地內,寬約110英里。主著陸器將放出一輛重300磅的月球探測車,除非發生故障,探測車將在撞擊坑內漫步。(該月球車的名字由公開競賽和投票決定,目前尚未公布。)
著陸器和探測車上的儀器包括攝像頭、探地雷達和光譜儀,以幫助識別這片區域的構成,該區域是由一塊隕石造成的。科學家們希望這裡的岩石和泥土能增進對月球地質的了解。
著陸器還將進行一項生物學實驗,觀測在月球的低重力環境下,植物種子是否會發芽,蠶卵是否能孵化。
廣告
由於月球阻礙了從背面的直接通信,中國發射了一顆衛星作為中繼,讓探測車的信號先發射到衛星上,接著反射到地球上的科學家們那裡。
五年前,中國首個月球著陸器嫦娥三號完成了抵達月球較近一側的旅程。但其月球車遭遇了問題。不到一個月,月球車在曲折前行374英尺後,停止了移動,儘管據中國官員表示,它仍不間斷地傳送照片及其它信息,直到2015年3月。
由於擔心失敗有損顏面,加上該技術所涉及的敏感性,中國政府不願詳細談論其項目,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它太空項目則相對公開。去年4月,中國太空站天宮一號在失聯後墜入了地球。
在著陸之前,關於嫦娥四號的報導相當少,這使得天文專家和愛好者四處搜尋線索。
相比之下,近幾天,美國太空官員在公開為美國航空航天局航天器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歡慶,它成功捕捉到了地球40億英里外冰冷世界Ultima Thule(意為天涯海角、終極遠境)的照片。
有些人可能會問,「那又如何?」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空間政策研究所榮休教授約翰·M·羅格斯頓(John M. Logsdon)說,但科學家們有著不同的看法。
廣告
「我們會對月球了解更多,」羅格斯頓說。「它要去一個任何航天器都從未造訪過的地方,因而是真正的探索。」
中國進入太空國家精英之列無疑已成為國家榮譽的一個來源,這一點被精心安排以強調共產黨強大、穩定的領導力。
中國珠海一場展覽上,一個嫦娥四號探測器模型。
中國珠海一場展覽上,一個嫦娥四號探測器模型。 Reuters
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中國是第三個用自己的火箭將自己的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首次載人行動是在2003年,自此,中國已總共將11位宇航員送入了太空。2016年,兩位中國宇航員在中國的第二太空站天宮二號駐留了30天。
2018年,中國向太空發射了38枚火箭——首次在數量上超過其他任何國家;10月有一次發射失敗。此外它還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進行另一次月球著陸,即嫦娥五號。
去年的許多次發射都載有中國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該系統已覆蓋了中國和亞洲大部。中國希望其名為北斗的系統將在明年覆蓋全球,成為美國系統的商業和政治對手。
一旦國際太空站退役——川普政府已提議在2025年前終止聯邦撥款——那麼天宮二號將成為軌道中唯一的太空站。國際太空站接待過來自十多個國家的宇航員,但不包括中國。
廣告
中國的航天局也經歷過挫折,包括2017年新的重型火箭長征五號發射失敗。那次事故導致了一連串的延誤,其影響至今仍能感受到。中國的太空預算也遠遠小於美國航空航天局。
即便如此,攻克太空仍是一個國家優先事項。而該國由共產黨和習近平主席主導的政治體制也意味著,經費和規劃較不易受政治情緒動盪的影響,像多年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預算所經受的那樣。
「深度太空探索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澳門的祝夢華教授說。「這不是小國能辦到的。」
他說他有信心,「在幾年或十年之後,中國將逐步後來居上,在該領域發揮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