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军备竞赛?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试射引发美国担忧
华盛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A. Milley)将军周三表示,中国试验了躲避美国核防御系统的高超音速导弹,对美国而言“非常接近‘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米利将军的话首次证实北京展示的武器能力使美国官员感到意外。
试验可能会重新引发人们对类似冷战的军备竞赛的担忧,北京正在斥巨资实现军事现代化,并且可能正在寻求扩大核武库。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早些时候曾报道,两次单独试验分别在今年夏天进行,中国官员知道这会引起美国卫星的高度关注。但在米利将军于周三在彭博电视台接受亿万富翁投资者、慈善家戴维·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主持的采访节目中谈到这些试验之前,美国官员大多保持了沉默。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斯普特尼克时刻,但我认为非常接近,”米利将军说,并明确表示他和其他官员感到惊讶。他说,这些试验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事件”,还说“引起了我们所有人的关注”。
广告
高超音速武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虽然米利将军没有详细说明,但令人惊讶的似乎是,中国是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射一枚完成部分地轨飞行的导弹,以及可以突然改变路径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使得美国目前所有的导弹防御系统都落伍了。
至少其中一次试验没有完全成功;据报道,它以较大误差未能击中预定目标。但这些进展表明,中国有朝一日可能用高超音速飞行器携带核弹头,将其发射到低轨道,然后从任何地方将其射出——也许包括南极洲上空一条可规避监测的飞行路线。
美国大陆现有的防御系统都指向太平洋的西部和北部,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无法击败来自南部的进攻。即使有反导基地指向南部,当前的反导技术旨在拦截在外太空沿可预测的抛物线飞行的洲际弹道弹头,而不是可以在大气层中曲折穿行的高超音速武器。
“我们不知道如何防御这种技术,中国也不知道,俄罗斯也不知道,”将在几周后从日内瓦举行的军备控制会议上退休的美国代表罗伯特·A·伍德(Robert A. Wood)说。
美国资深外交官伍德的这番言论发表在米利将军对试验定性之前,不过他也指出,高超音速技术长期以来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事情”。他还说,为了避免引发新的军备竞赛,“我们一直克制”不去追求它的军事用途。
米利将军提到“斯普特尼克时刻”,意在引起对很久以前的冷战仍存在记忆的一代人的共鸣。斯普特尼克1号是苏联在1957年发射的一颗卫星。它在华盛顿引起了恐慌,认为苏联在太空竞赛中处于领先,并导致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宣布美国将成为第一个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这一成就。但它也助长了核军备竞赛,这在苏联解体后的过去30年里才得到遏制。
广告
现在,军备竞赛可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开始。
美国也有一个积极的高超音速计划,俄罗斯以及朝鲜等国也有。但美国的计划遇到了自己的技术困难,包括上周的一次助推器故障。
中国和美国都有足够的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军备控制专家担心这可以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竞争——与此同时,拜登总统一直在想方设法避开美国核力量与运载系统耗资万亿美元的现代化方案。
五角大楼非常惊讶,这或许可以解释该试验被披露后它为何保持沉默。在《金融时报》首次报道后,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F·柯比(John F. Kirby)拒绝证实这些试验。即使在米利发言后,五角大楼也没有对此发表评论。
军事专家在最近的采访中说,中国的试验显然令人不安,它第一次结合了两项著名的军事技术,这两项技术是半个世纪前开始分别研发的。
两项技术中的第一项是一种武器,它可以先环绕地球飞行,然后再加速飞向目标,这是苏联在1960年代率先采用的方法,被称为“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OBS),苏联的概念是将核弹头送入地球的部分轨道,然后再穿过大气层冲向目标。
广告
该系统被视为突袭的理想选择,因为该武器可以在任何航线上飞行,甚至飞越南极,而且理论上可以躲避雷达和探测。然而,美国很快发射了预警卫星,它们可以发现苏联导弹上升时的明亮火焰,从而减少了突袭因素。
此外,苏联和其他国家还致力于开发高超音速武器,根据定义,这种武器能以五倍音速以上的速度飞行,有时用于运载常规武器,而不是核弹头。
美国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开始对这项技术展开调查,2017年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份报告称,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正在试验高超音速飞行。其吸引力很明显:随着美国在太平洋部署更多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是为了遏制朝鲜),中国的战略家想要证明,他们可以轻易避开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花费了大约4000亿美元开发的反导技术。
中国则表示,今年夏天试射的是可重复使用的太空飞行器,而不是具有核能力的高超音速导弹。它只承认了一次测试,尽管美国官员说有两次。
美国的批评人士指出,最初关于高超音速技术的报道含糊不清,缺乏说服力,如果是真的,考虑到中国几十年来在基础技术方面的工作,也不足为奇。他们说,对于一个有抱负的核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进步。
广告
“任何能把东西送进太空的国家都能做到这一点,”麻省理工学院长期研究太空发展的物理学家戴维·赖特(David Wright)说。“考虑到中国太空计划的复杂性,我们当然不应该对中国能做到这一点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