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ndroid的组件化,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网上谈论组件化的文章,多如过江之鲫,然而一篇基于MVVM模式的组件化方案却很少。结合自身的调研和探索,在此分享一篇基于MVVMHabit框架的一套Android-Databinding组件化开发方案。文章写的比较简单基础,没有大篇幅单向技术的讨论点,目的是让学习了此方案的开发人员都可以快速上手搭建MVVM组件化项目。
想必熟悉前端的朋友对MVVM非常了解,这种模式在目前web前端火的一塌糊涂,比如vue、angular、react都是采用MVVM设计模式实现的前端框架。而在Android开发中,MVVM并不是唯一的架构模式,最常用的可能是MVC模式(通常不是理想的实现)。比较流行的是MVP,它在某种程度上与MVVM模式非常相似。不过MVVM在MVP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开发效率,拥有了数据绑定的能力。说到Android MVVM,很自然的联想到谷歌出的Databinding,它提供了xml与java的完美绑定,就像html与js的绑定一样。虽然Android端的MVVM还不是很火,但我相信它是一种趋势。趁着web前端MVVM的热度,移动前端也应该崛起了。
代码是死的,产品是活的。在日常开发中,各种各样频繁变动的需求,给开发上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为了尽量把代码写“活”,所以出现了设计模式。但光有设计模式,还是很难满足产品BT的需求。
对于简单的小项目,大多都采用的是单一工程,独立开发。由于项目不大,编译速度及维护成本这些也在接受范围之内。而对于做好一个App产品,这种多人合作、单一工程的App架构势必会影响开发效率,增加项目的维护成本。每个开发者都要熟悉如此之多的代码,将很难进行多人协作开发,而且Android项目在编译代码的时候电脑会非常卡,又因为单一工程下代码耦合严重,每修改一处代码后都要重新编译打包测试,导致非常耗时,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代码想要做单元测试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必须要有更灵活的架构代替过去单一的工程架构。
使用组件化方案架构,高内聚,低耦合,代码边界清晰,每一个组件都可以拆分出来独立运行。所有组件寄托于宿主App,加载分离的各个组件,各自编译自己的模块,有利于多人团队协作开发。
光说理论没用,来点实际的东西,这里要提两个重要的框架。
- MVVMHabit:基于谷歌最新AAC架构,MVVM设计模式的一套快速开发库,整合Okhttp+RxJava+Retrofit+Glide等主流模块,满足日常开发需求。使用该框架可以快速开发一个高质量、易维护的Android应用。
- ARouter:阿里出的一个用于帮助 Android App 进行组件化改造的框架 —— 支持模块间的路由、通信、解耦。
MVVMHabit + ARouter:MVVM模式 + 组件化方案,前者是设计模式,后者是方案架构,两者并用,相得益彰。有这两个框架作支撑,事半功倍,可快速开发组件化应用。
先把工程中最基本的架子创建好,再一步步将其关联起来
搭建组件化项目与单一工程项目一样,先通过Android Studio创建一个常规项目。
File->New->New Project...
创建的这个项目将其定义为“宿主”(大多数人都是这种叫法),也可以叫空壳项目。它没有layout,没有activity,它的职责是将分工开发的组件合而为一,打包成一个可用的Apk。
在宿主工程中,主要包含两个东西,一个是AndroidManifest.xml:配置application、启动页面等;另一个是build.gradle:负责配置构建编译/打包参数,依赖子模块。
所谓的组件,其实也就是一个Module,不过这个Module有点特殊,在合并打包的时候它是一个library:apply plugin: ‘com.android.library’,在独立编译运行的时候,它是一个application:apply plugin: ‘com.android.application’。
File->New->New Module->Android Library...
一般可以取名为module-xxx(组件名)
除了业务组件之外,还需要创建两个基础Library,library-base 和 library-res。
-
library-base:存放一些公共方法、公共常量、组件通信的契约类等。上层被所有组件依赖,下层依赖公共资源库、图片选择库、路由库等通用库,通过它,避免了组件直接依赖各种通用库,承上启下,作为整个组件化的核心库。
-
library-res:为了缓解base库的压力,专门分离出一个公共资源库,被base库所依赖,主要存放与res相关的公共数据,比如图片、style、anim、color等。
还需要准备两个第三方的框架,即前面说的 MVVMHabit 和 ARouter,使用远程依赖。
MVVMHabit:
allprojects {
repositories {
...
google()
jcenter()
maven { url 'https://jitpack.io' }
}
}
dependencies {
...
implementation 'com.github.goldze:MVVMHabit:?'
}
ARouter:
defaultConfig {
...
javaCompileOptions {
annotationProcessorOptions {
arguments = [AROUTER_MODULE_NAME: project.getName()]
}
}
}
dependencies {
api 'com.alibaba:arouter-api:?'
annotationProcessor 'com.alibaba:arouter-compiler:?'
}
组件化其实是一个 分离--组合 的过程,分离是分离产品原型,组合是组合代码模块。拿到需求后,一定不要急着开干,首先将产品原型分离成一个个子原型,分工开发后,将编写完成的子业务模块又打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Apk。
最常见的应属这种底部几个tab的设计。
通过组件化,可以按照业务大致将项目拆分为:首页模块、工作模块、消息模块、用户模块,当然还可以再分细一点,比如用户模块再分离一个身份验证模块出来。拆分的越细,复用起来就越方便。
那么在上面2.1.2节创建组件时,则创建以下几个组件Module:module-home、module-work、module-msg、module-user、module-sign。
gradle是组件化的基石,想搭建好组件化项目,gradle知识一定要扎实(Android已经留下了gradle的烙印)。
项目创建好后,需要将他们串联起来,组合在一起。依赖关系如下图所示:
宿主依赖业务组件
dependencies {
//主业务模块
implementation project(':module-main')
//身份验证模块
implementation project(':module-sign')
//首页模块
implementation project(':module-home')
//工作模块
implementation project(':module-work')
//消息模块
implementation project(':module-msg')
//用户模块
implementation project(':module-user')
}
业务组件依赖library-base
dependencies {
//组件依赖基础库
api project(':library-base')
//按需依赖第三方组件
}
library-base依赖公共库
dependencies {
//support相关库
api rootProject.ext.support["design"]
api rootProject.ext.support["appcompat-v7"]
//library-res
api project(':library-res')
//MVVMHabit框架
api rootProject.ext.dependencies.MVVMHabit
//ARouter框架
api rootProject.ext.dependencies["arouter-api"]
//其他公共库,例如图片选择、分享、推送等
}
Android MVVM模式离不开DataBinding,每个组件中都需要开启,包括宿主App
android {
//开启DataBinding
dataBinding {
enabled true
}
}
需要一个全局变量来控制当前运行的工程是隔离状态还是合并状态。在gradle.properties中定义:
isBuildModule=false
isBuildModule 为 true 时可以使每个组件独立运行,false 则可以将所有组件集成到宿主 App 中。
在组件的build.gradle中动态切换library与application
if (isBuildModule.toBoolean()) {
//作为独立App应用运行
apply plugin: 'com.android.application'
} else {
//作为组件运行
apply plugin: 'com.android.library'
}
当 isBuildModule 为 true 时,它是一个application,拥有自己的包名
android {
defaultConfig {
//如果是独立模块,则使用当前组件的包名
if (isBuildModule.toBoolean()) {
applicationId 组件的包名
}
}
}
组件在自己的AndroidManifest.xml各自配置,application标签无需添加属性,也不需要指定activity的intent-filter。当合并打包时,gradle会将每个组件的AndroidManifest合并到宿主App中。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package="com.goldze.main">
<application>
...
</application>
</manifest>
组件独立运行时,就需要单独的一个AndroidManifest.xml作为调试用。可以在src/main文件夹下创建一个alone/AndroidManifest.xml。配置application标签属性,并指定启动的activity。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package="com.goldze.main">
<application
...
>
<activity
...
>
<intent-filter>
...
</intent-filter>
</activity>
</application>
</manifest>
并在build.gradle中配置
android {
sourceSets {
main {
...
if (isBuildModule.toBoolean()) {
//独立运行
manifest.srcFile 'src/main/alone/AndroidManifest.xml'
} else {
//合并到宿主
manifest.srcFile 'src/main/AndroidManifest.xml'
resources {
//正式版本时,排除alone文件夹下所有调试文件
exclude 'src/main/alone/*'
}
}
}
}
}
在组件的build.gradle配置统一资源前缀
android {
//统一资源前缀,规范资源引用
resourcePrefix "组件名_"
}
可以将每个组件的build.gradle公共部分抽取出一个module.build.gradle
if (isBuildModule.toBoolean()) {
//作为独立App应用运行
apply plugin: 'com.android.application'
} else {
//作为组件运行
apply plugin: 'com.android.library'
}
android {
...
defaultConfig {
...
//阿里路由框架配置
javaCompileOptions {
annotationProcessorOptions {
arguments = [AROUTER_MODULE_NAME: project.getName()]
}
}
}
sourceSets {
main {
if (isBuildModule.toBoolean()) {
//独立运行
manifest.srcFile 'src/main/alone/AndroidManifest.xml'
} else {
//合并到宿主
manifest.srcFile 'src/main/AndroidManifest.xml'
resources {
//正式版本时,排除alone文件夹下所有调试文件
exclude 'src/main/alone/*'
}
}
}
}
buildTypes {
...
}
dataBinding {
enabled true
}
}
组件中引入module.build.gradle即可
apply from: "../module.build.gradle"
android {
defaultConfig {
//如果是独立模块,则使用当前组件的包名
if (isBuildModule.toBoolean()) {
applicationId 组件的包名
}
}
//统一资源前缀,规范资源引用
resourcePrefix "组件名_"
}
dependencies {
...
}
到此为止,一个最基本的组件化工程搭建完毕。
组件在独立运行时,也就是debug期,有单独的manifest,当然也就可以指定Application类进行初始化。那么当组件进行合并的时,Application只能有一个,并且存在宿主App中,组件该如何进行初始化?
反射是一种解决组件初始化的方法。
在library-base下定义一个 ModuleLifecycleConfig 单例类,主要包含两个公共方法:initModuleAhead(先初始化)、initModuleLow(后初始化)。
为何这里要定义两个初始化方法?
组件多了,必定会涉及到初始化的先后顺序问题,组件中依赖的第三方库,有些库需要尽早初始化,有些可以稍晚一些。比如ARouter的init方法,官方要求尽可能早,那么就可以写在library-base初始化类的onInitAhead中,优先初始化。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InitAhead(Application application) {
KLog.init(true);
//初始化阿里路由框架
if (BuildConfig.DEBUG) {
ARouter.openLog(); // 打印日志
ARouter.openDebug(); // 开启调试模式(如果在InstantRun模式下运行,必须开启调试模式!线上版本需要关闭,否则有安全风险)
}
ARouter.init(application); // 尽可能早,推荐在Application中初始化
return false;
}
再定义一个组件生命周期管理类 ModuleLifecycleReflexs ,在这里注册组件初始化的类名全路径,通过反射动态调用各个组件的初始化方法。
注意:组件中初始化的Module类不能被混淆
定义一个 IModuleInit 接口,动态配置Application,需要初始化的组件实现该接口,统一在宿主app的Application中初始化
public interface IModuleInit {
//初始化优先的
boolean onInitAhead(Application application);
//初始化靠后的
boolean onInitLow(Application application);
}
反射类和接口都有了,那么在各自的组件中创建一个初始化类,实现IModuleInit接口。最后在宿主的Application中调用初始化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初始化组件(靠前)
ModuleLifecycleConfig.getInstance().initModuleAhead(this);
//....
//初始化组件(靠后)
ModuleLifecycleConfig.getInstance().initModuleLow(this);
}
最后即实现组件的初始化效果
小优化: 当组件独立运行时,宿主App不会执行onCreate方法,但是组件业务又需要初始化单独调试。常规做法是组件中单独定义Application,但这样每个组件都需要创建一个Application,比较繁琐。我们有了上述的初始化方法,可以在 library-base 中定义一个 DebugApplication ,debug包下的代码不参与编译,仅作为独立模块运行时初始化数据。最后记得在组件的调试版alone/AndroidManifest下指定为base中的 DebugApplication。
组件间是完全无耦合的存在,但是在实际开发中肯定会存在业务交叉的情况,该如何实现无联系的组件间通信呢?
**ARouter**之所以作为整个组件化的核心,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路由机制。ARouter在library-base中依赖,所有组件又依赖于library-base,所以它可以看作为组件间通信的桥梁。
在组件A中跳转到组件B页面:
ARouter.getInstance()
.build(router_url)
.withString(key, value)
.navigation();
在组件B页面中接收传过来的参数:
@Autowired(name = key)
String value;
更多ARouter用法:https://github.com/alibaba/ARouter/blob/master/README_CN.md
**MVVMHabit**中提供了RxBus,可作为全局事件的通信工具。
当组件B页面需要回传数据给组件A时,可以调用:
_Login _login = new _Login();
RxBus.getDefault().post(_login);
在组件A中注册接收(注册在调用之前完成):
subscribe = RxBus.getDefault().toObservable(_Login.class)
.subscribe(new Consumer<_Login>()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_Login l) throws Exception {
//登录成功后重新刷新数据
initData();
//解除注册
RxSubscriptions.remove(subscribe);
}
});
RxSubscriptions.add(subscribe);
library-base 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依赖通用基础jar或第三方框架,二是存放一些公共的静态属性和方法。下面列举一些基础通用类的约定规范。
在base的config包下面,统一存放全局的配置文件,比如组件生命周期初始化类:ModuleLifecycleConfig、ModuleLifecycleReflexs,网络ROOT_URL,SD卡文件读写目录等。
RxBus组件通信,需要经过base层,统一规范。那么可以在contract包下面定义RxBus的契约类,写好注释,便于其他组件开发人员使用。
主要存放全局的Key,比如 IntentKeyGlobal: 存放组件间页面跳转传参的Key名称; SPKeyGlobal: 全局SharedPreferences Key 统一存放在这里。单个组件中内部的key可以另外在单独组件中定义。
ARouter 路由@Route注解中Path可以单独抽取一个或者两个RouterPath类出来,比如定义一个RouterActivityPath:
public class RouterActivityPath {
/**
* 主业务组件
*/
public static class Main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MAIN = "/main";
/*主业务界面*/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PAGER_MAIN = MAIN +"/Main";
}
Activity的路由路径统一在此类中定义,并使用静态内部类分块定义各个组件中的路径路由。